http://blog.roodo.com/maobao/archives/9064983.html

文字、攝影/駐站作家  李妍慧

最近我一個好朋友要重回職場,她那一歲出頭的女兒計畫送去幼幼班,開始學習社會化的生活。好友心理覺得愧對女兒,但另一方面又感受到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的迫切慾望,心情於是陷入兩難,像拔河一樣不斷拉距交戰。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困境: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對職業婦女來說,又要在工作上力求完美,又要當個稱職的好媽媽,時間上總是怎麼都不夠用。儘管坊間一堆時間管理的書說的天花亂墜,不斷灌輸「只要時間運用得宜,家庭與工作可以同時兼顧」,但真正能做到的大概只有極少數天生精力過人、永遠不生病、不用休息的神力女超人。道理很簡單,世上沒有事情是不用付出代價的,希望在職場上展現能力,當然親子關係容易出問題。親子關係往往是時間換來的互相瞭解,少了相處的時間,默契與感情深淺當然會隨之受影響。

我認為,必須先有這樣的認知,職業婦女才能在不自我期待過高的情況之下,快樂的享受當媽媽的幸福,孩子才能隨之擁有快樂的人生。必須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稱職的母親,其實因孩子個性不同、環境不同、所處國家風俗民情不同,有很大的差異,大部分覺得自己對小孩照顧的不夠的上班族媽媽,其實是深受社會壓力而不斷承受著體力、精神過度消耗的可憐母親。孩子成長需要的物質及生活照顧,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少很多,所謂的幸福童年,孩子的認知跟大人往往也有相當的差距。瞭解自己孩子的個性,知道他們的需要,然後滿足他們,可能比無微不至的提供呵護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關愛。

每一對母子都不同,每個人擁有的社會條件也不一樣,職業婦女雖然有時間上的困境,無法全天候照顧孩子,但設法利用自己有利的條件,創造出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是最重要的事。以我為例,我的工作因為時間上比較彈性,所以只要白天有閒暇,即使只有一個小時,只要條件允許我就會回婆家與孩子相處,有時帶他去外面散散步,有時為他唸唸故事書,每一週帶他上至少一次親子課程,我先把時間空出來,把其他的工作挪開,這一段時間完全屬於兒子,沒有其他事比他重要。

因為婆家跟娘家都跟我住同一縣市,親族資源豐富,所以我計畫讓兒子至少三歲以後再上幼稚園,就算我沒時間陪他,也讓他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一點時間相處。我認為,家庭觀念跟家族連結,從小就要建立,一旦上了小學,就再也沒有這麼多跟家族長輩、親人相處的時間了,我相信長輩們親情的滋潤,能稍稍彌補媽媽無法全天候陪伴的不足,孩子不但從中能累積跟不同人相處的經驗,長大後應該也會瞭解,有這麼多人關愛他,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親情的力量是他的後盾,將會給他未來獨立開展自己人生的勇氣跟信心。

所以我鼓勵所有的上班族媽媽,把自己從罪惡感中解放出來吧!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終有一天要獨立、走自己的路。只要我們給他的愛,不因陪伴時間長短而增多或減少,20年後,我們的孩子一樣會成為善良正直的好孩子,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成為一個貼心孝順、體貼媽媽的小太陽。而這,不也就是天下母親一致的願望了嗎?

**********************************************************
好文分享
社會壓力真的很煩
 
尤其是在台灣,否則每次出門都要承受路人等閒雜人等:他穿太少、他太瘦、他太胖、他會不會講話、他會不會ABC、他會不會自己尿尿、會不會、會不會、會不會.......
寶貝只要打個噴嚏就是我給他穿太少,流個鼻涕就是我照顧不周,替他們買個玩具就是我亂買東西,似乎只有無微不至的陪伴和呵護才符合好媽媽的標準
 
尤其是每次看到其他媽媽出門全副武裝樣樣備齊,看到其他媽媽會唱歌帶動唱哄小孩,看到其他媽媽親手做羹湯帶出門餵飯(而我們都是配餅乾薯條偶爾還喝幾口可樂果汁)的樣子,說心裡沒壓力就是騙人
 
 
讓小孩跟家族多相處也很重要,有朋友說他媽媽都看不到同住一個縣市的孫子,因為弟媳覺得跟婆婆相處壓力很大,這樣真的好可惜,小朋友一下就長大了。其實天底下的長輩,包括自己的媽媽,都覺得年輕人不會帶小孩,不想看的不想聽的假裝沒看到沒聽到就好了~
 
 
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不要要求自己面面俱到,樣樣都要一百分。
 
但是,拜託不要再來跟我說小孩子自己帶才親或階段性任務或說什麼家庭也要顧這種鳥話,有本事就去跟蔥爸講,叫他工作不要做自己帶小孩,叫他不要加班家庭也要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byon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